• 成員企業

    力合科創(南寧)創新基地

    發布時間:2021-06-30 瀏覽次數:1777

    南寧力合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合科創(南寧)創新基地)是根據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深度參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攜手地方政府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戰略精神,由力合科創和南寧高新區共同合作建立的高端科技創新服務孵化平臺。公司于2019年12月在南寧高新區注冊成立,注冊資本5000萬元。


    微信截圖_20210705111420.png

    力合科創(南寧)創新基地作為力合科創在南寧設立的全資子公司,將秉承力合科創20多年來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聚焦廣西及南寧支柱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整合包括清華大學及國內外的科技資源,聚集創新產業鏈的技術、人才、載體、資金等要素,深度營造支撐區域產業發展的創新氛圍,打造面向中南、西南以及東盟的高端創新要素聚集地,形成具有顯著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區域性國際化創新平臺,大力配合廣西強首府戰略的實施,助推南寧產業及企業的升級轉型發展。

    力合南寧創新中心擁有一支包括創業孵化、產業服務、技術轉移、科技金融、載體建設及人才培訓等經驗豐富的服務團隊,將圍繞著產業技術研發與應用,孵化載體建設與運營,科技金融投資與服務,創新人才引進與培育,國內外技術成果引進與轉化等方面開展高端綜合科技創新服務,未來5年的主要建設目標有:

    創新技術服務平臺:設立面向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方面的三個產業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中心;

    創新創業服務載體:在南寧高新區投資建設18萬㎡的高端科技服務園區,打造“創客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國家級創新服務鏈條基地,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等優秀企業的培育基地,預計引進和孵化創新項目不少于100個,產業化項目不少于20個,年產值10億元以上。

    科技金融投資服務:設立包括天使基金、產業基金等投資服務機構,為園區及高新區等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

    創新人才培訓和培育:打造高端的科技人才培訓和培育服務平臺,為創新團隊和本地企業提供包括現代企業管理、人才技能及素養、市場營銷、財務與金融等方面的海內外高端培訓服務。

    國際技術創新合作:利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和力合科創豐富的海外合作資源和基地,設立國際化的創新合作平臺,拓展海外人才團隊和項目的引進渠道,促進與本地企業的技術轉移和合作機遇,成為南寧高新區國際創新合作和合作的重要平臺。


    力合科創

    友情鏈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華大學
  • 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 深圳市通產麗星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力合企業會公眾號

    通產麗星公眾號

    力合科創公眾號

    版權所有© 深圳市力合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05062082號 粵ICP備2021027412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4173號         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清華信息港科研樓7樓   
    上海自貿區的設立,觸動了一些PE的敏感神經。   “投資自由、貿易自由、金融自由、航運自由”,以及“境內關外”等種種誘惑,不僅引來了眾PE的“強烈關注”,更有像上海建銀精瑞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的機構,已把“落戶上海自貿區”的大事都敲定了,而且是“雙子并落”——“一家是做海外投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另一家是做房地產資產證券化的公司。”建銀精瑞董事長李曉東說。   如是,在中國第一個以境內關外為基本特征的自由貿易區里,PE們會跳出怎樣的“舞步”呢?   全球并購“新劇本”   盡管上海自貿區進一步的細則尚待觀察,但北京同鑫匯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總裁王世渝還是已經看出了其中的重重商機:首先有利于海外并購基金的設立、交易;其次,有利于提高并購效率;第三,有利于交易各方自愿組織;第四,有利于各種復雜的整合。除此以外,在交易支付、稅收、匯率、并購融資、審批等環節上都有便利。   顯然,自貿區這塊面積約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對于主攻“顛覆式并購”的王世渝來說,無異于是其顛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商業邏輯的最佳“舞臺”。按照王世渝“顛覆式并購”模式的運作原則:資金在前(金融在前),產業在后;以及其“先在國內設立并購基金,然后收購國外標的企業,最后反向收購中國企業”的操作流程看,王世渝關注的自貿區可能會給海外并購基金的設立、交易、整合、并購融資、審批等方面帶來的機會,似乎正中其下懷。   今年8月,記者采訪王世渝時,他曾表示,做海外并購的資金量遠遜于做國內并購的,同時,來自華爾街的資金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積極性頗高。這不僅是王世渝遇到的問題,也是所有海外并購基金遇到的問題。目前,資金是影響海外并購基金設立的首要問題,因為境內資金投資境外項目,走程序就得好幾個月。因此,基金設立的環節和并購效率成為技術之外的困局。   而據上證報了解,即將于10月正式運行的上海自貿區,將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允許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率先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以及利率市場化。這意味著,自貿區設立的核心是金融改革,實質就是實現金融的自由化、匯率的國際化、利率的市場化,使自貿區成為境內企業與海外資本、市場對接的窗口。   “顯然,境內外大規模的貨幣將涌向上海自貿區。”PE界人士表示,而且目前很多離岸基金參與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因此,允許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在自貿區從事離岸金融活動,以及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等,使得在自貿區內設立海外并購基金,條件得天獨厚。   資源配置新效率   除了金融自由度的誘惑,自貿區的“投資自由”也為PE打開了運作空間。   從產業角度看,自由貿易區與腹地的后向聯系,打通了跨國公司配置資源的“通道”。自貿區內的國內外公司,可利用供應鏈體系進行腹地的生產組織、服務和配送安排;可對企業購買國內原材料,或通過國內公司進行原材料、產品生產轉包等,促使腹地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由此,可形成自由貿易港區經濟與腹地經濟的廣泛聯系,一方面促進腹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幫助企業進入全球價值鏈和提高地區物流效率。   這似乎正與王世渝的“全球并購,中國整合”相吻合。王世渝曾說,同鑫匯要做的就是,通過并購整合,形成新的產業鏈關系,使中國企業重新進入全球工業革命體系中。而作為資源配置效率高的地區,自貿區讓這樣的并購整合大大降低了運作成本。   毫無疑問的是,把眼光投向上海自貿區的PE們,其內心都涌動著創新的沖動。   “我們有意在上海成立一只QDII基金,希望自貿區在QDII額度方面能夠放寬。”一家外資PE說,據悉,該PE已計劃在前海成立一只文化產業方面的基金,而將QDII放在上海自貿區,看中的正是自貿區金融自由帶來的創新空間。   而建銀精瑞李曉東也表露出了創新的意圖:“我們主要看重上海自貿區未來在資產證券化、房地產基金管理、REITs這些方面有可能會比其他地方先行先試。”李曉東說,要盤活存量依靠現有的金融工具都很難實施,公司希望借助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政策紅利,推動房地產金融工具的創新。
    国产成人高清啪免费观看,国产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朋友的丰满娇妻啪啪,无码精品中日一区二区三区